深度解读丨利率为何而降?央行将以自然利率为锚实施跨周期利率调控
原标题:深度解读丨利率为何而降?深度实施央行将以自然利率为锚实施跨周期利率调控
央行能决定利率水平吗?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杨志锦 上海报道 今年以来,国内各种利率都在下降。解读降央比如余额宝7天年化收益率跌破1.4%,丨利近期在1.3%-1.4%之间,率为利率率调相比年初下降了60个基点。为锚
再如,跨周控一些高净值客户热衷的期利信托产品,此前一些年份收益率高达10%,深度实施甚至更高,解读降央但今年的丨利政信信托收益率只有7%左右。
再如,率为利率率调存款利率,为锚近期五大行一年期存款(整存整取)存款利率为1.65%,跨周控相比此前下降了10个基点。期利
诸如此类,深度实施不一而足。那么,利率为何而降?
央行政策利率下调
中国的利率体系十分庞杂,但因为利率传导机制的作用,各种利率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央行行长易纲去年发表的《中国的利率体系与利率市场化改革》一文阐述了这种传导关系。
如上图所示,央行每日开展逆回购操作、每月开展MLF操作,释放政策利率调控信号,D(存款类机构质押式回购加权利率)、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国债收益率三大基准利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并通过银行体系传导至贷款市场。
今年5月,央行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存款利率报价参考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债券市场利率和以1年期LPR为代表的贷款市场利率,意味着央行构建了一个新的利率传导机制“MLF—LPR与10年国债—存款与贷款”。
资管产品利率没有列入其中,但资管产品底层资产尤其是债券和非标资产利率,深受三大市场利率的影响。如果三大市场利率下降,那么资管产品的利率也会下降。
简言之,如果央行政策利率下调,那么各类利率都会出现下降,只是降幅的多少而已。在央行的政策利率体系中,7天期逆回购利率和1年期MLF利率是最重要的两个,分别是短期利率和中长期利率的基准。
因此,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后,降息已不是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而是降低政策利率尤其是7天期逆回购利率和1年期MLF利率,存贷款利率也受这两个利率的影响。
从数据上看,今年7天期逆回购利率和1年期MLF利率均下降了20BP,当前分别是2.0%、2.75%。如果和2019年末对比,7天期逆回购利率和1年期MLF利率则下降了50BP,由此带动了各类利率的下降。
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下降
毫无疑问,央行政策利率居于利率体系的核心位置。那么,下一个问题是政策利率由谁决定,是央行吗?
从表面上来看,利率是由央行来决定的,但从决策机制上来说,利率本质上是由资本回报率决定的。
举例而言,不论企业还是个人进行投资,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两个问题:一是项目能带来多少回报,二是回报能否覆盖资金成本。只有回报覆盖了资金成本,投资才是有利可图的,人们才会拿出自己的钱或者借钱去投资。所以资本回报是保障利息支付的最终资金来源。资本回报率越高,能够支撑的利率越高;资本回报率越低,能支撑的利率水平也会越低。
因此,央行更多是根据资本回报的变化,去调整现实中的利率水平,使二者相适应。长期来看,资本回报率是由人口、资本、技术、制度等生产要素决定的。央行只能根据经济趋势来调整政策,却不能改变长期经济趋势,从这个角度而言,利率并不是由央行最终决定。
央行行长易纲2019年的一篇文章中表示,经济增长趋势等基本面是由重要经济结构性变量决定的。比如,人口老龄化将导致潜在经济增长和生产率增长减缓,储蓄增加、消费和价格水平降低;技术进步也会导致价格水平下降,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对劳动力成本下降也有重要影响。但这些因素都不是货币政策所能改变的。
易纲这段表述中提到的潜在经济增速是宏观意义上的资本回报率。那么,下一个问题是,潜在产出和潜在经济增速如何测算?潜在经济增速到底是什么水平?
央行在《2019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表示,初步估算,我国潜在经济增速近十年来有所下行,当前经济实际增速与潜在增速相近,产出缺口接近为零,实体经济供需基本平衡,失业率、通胀水平总体保持稳定。换言之,过去10年随着潜在经济增速的下降,资本回报率也在下降,相应需要降低利率水平。
那么未来的潜在经济增长水平如何?央行2021年3月的工作论文《“十四五”期间我国潜在产出和增长动力的测算研究》通过生产函数法,测算“十四五”期间我国的潜在产出增速在5%-5.7%。这一水平相比“十三五”的潜在经济增长水平下降了1-1.5个百分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测算称,“人口红利”消失导致潜在经济增长率放缓。“十四五”时期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会降低至平均5.5%的水平,到“十四五”末期,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将降至5.3%。从2027年开始,中国的潜在增速会降低到5.0%以下,2035年的潜在增速约为4.2%。如果按照这一测算看,未来潜在经济增速水平还将进一步下降,利率水平也要进一步下调。
以自然利率为锚实施跨周期利率调控
近年来央行高层频繁提及“自然利率”一词,将其和潜在经济增速水平相关联起来。
在经济学中,人们通过“自然利率”一词描述潜在经济增速。自然利率表示一种理想的均衡状态下的利率,也就是实际经济增长与潜在经济增速相等状态下的均衡利率。
央行货币政策司近期发表的文章《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表示,坚持以自然利率为锚实施跨周期利率调控,发挥市场在利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利率环境。这是央行首度表示将以自然利率为锚实施跨周期利率调控。
央行解释称,经通胀后的自然利率r应与实际经济增长率g大体相等。若r持续高于g,会导致社会融资成本高企,企业经营困难,不利于经济发展。而r低于g,有利于债务可持续,可以给政府一些额外的政策空间。但如果r持续明显低于g,会扭曲金融资源配置,带来过度投资、产能过剩、通货膨胀、资产价格泡沫、资金空转等问题,难以长期持续。
那么自然利率又是多少呢?实际上,自然利率与潜在经济增速这个概念一样,有些说不清道不明,可能模型不同差距很大。去年央行文章测算指出,在1995年至2010年,中国的自然利率平均在3%-5%左右,但近期有所下降,2020年约为2%。假定每年通胀率为2%-3%,这意味着名义自然利率在4%- 5%左右,高于发达经济体的自然利率估计值。
自然利率是跨周期调节的锚,意味着当实际经济增速低于潜在经济增速时,经济处于衰退周期,需要宽松的货币政策,目的是为了实际经济增速向潜在经济增速靠近,这种情况下实际利率低于自然利率;而当实际经济增长高于潜在经济增速,经济处于过热周期,需要紧缩的货币政策,目的是为了降低实际经济运行,使增速向潜在经济增速靠近,此时实际利率大于自然利率。
央行文章称,目前我国定期存款利率约为1%-2%,贷款利率约为4%-5%,自然利率略低于潜在实际经济增速,处于较为合理水平,是留有空间的最优策略。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老龄化加剧,中国潜在经济增速将进一步下降,自然利率也将同步下降。在“自然利率略低于潜在实际经济增速是最优策略”的要求下,自然利率降幅要略高一些。而实际利率水平要与自然利率匹配,意味着实际利率水平也要随着下降。
相关文章:
- 中国煤炭运销协会:后期焦炭价格或将以跟随成材价格及钢厂利润波动为主
- 亚马逊语音助手Alexa表现太差劲,硬件团队今年将亏损100亿美元
- 易会满重磅发声,中字头板块大涨!中金研报:银行及国有上市企业估值中枢有提升空间
- 深交所再问国立科技27岁新实控人背景:其父母是否参与交易,是否规避市场禁入?
- 东兴证券“催熟”注册制下欺诈发行第一股 重承揽轻质控顽疾难除
- 上期所举办2022年期货公司首席风险官培训会
- 痛心!河南安阳厂房火灾已造成38人死亡,犯罪嫌疑人已被控制
- 盘中突然拉升,中字头股票涨疯了,中国联通涨11%
- 重磅!药品网售监管办法发布,对第三方平台、处方药网售影响有多大?
- 北京绿色交易所董事长王乃祥:发挥绿色交易所功能,积极服务能源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相关推荐:
- 奇葩!未来股份董事长不接受会计师审计意见,连累一众人被罚
- 深交所总经理沙雁:今年深市已有24家公司强制退市 接近过去三年数量总和
- 险企参与个人养老金业务细则出台:满足七条准入门槛、可提供年金保险、两全保险
- 【直击2022年金融街论坛】肖钢:应该加快出台金融稳定法
- 11月24日听博时基金郭晓林、广发基金罗国庆等大咖说:新旧能源发展战略 规划“高质量”养老
- 市场监管总局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 年底前或推出新的降价手段?特斯拉否认:消息不实
- 国家卫健委:扩充重症救治资源,改善方舱医院环境,确保发热门诊全天候开放
- 辽宁住房租赁企业认定标准下调
- 日本财相:将全力抑制通胀
- 潘功胜:充分运用金融科技增强银行的小微信贷能力
- 专家谈光伏发展新趋势:企业完善海外产业链 产能扩张意愿强
- 社科院支振锋:在新起点上推动香港创造更大辉煌
-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
- 《阿凡达2》定档 史上最贵电影背后“金主”是谁 资方如何回本?
- 以岭药业压减销售费6.25亿保净利难持久 连花清瘟贡献40%营收仍未阻55家基金清仓出逃
- 200亿女富豪吴春媛“新造富”遇阻,诚瑞光学IPO遭诉
- 碧桂园莫斌流露一丝无奈:市场调整我们预判到了,但剧烈程度超出了预期
- 人民日报评论员:在新征程上作表率当模范
- 刘强东发全员信:京东高管降薪10%-20%,职位越高降得越多